通信電纜 網絡設備 無線通信 云計算|大數據 顯示設備 存儲設備 網絡輔助設備 信號傳輸處理 多媒體設備 廣播系統 智慧城市管理系統 其它智慧基建產品
上海滬震實業有限公司
暫無信息 |
閱讀:1021發布時間:2016-1-18
姓名并不是*的,這一特點在每個人剛出生時就出現了。如果你的名字是“Williams, Johnson 或者Smith”(美國zui常見的幾種名字)的話,大家如果想在網上找到你的信息那就要費老大勁了。對于科學研究者來講,由于他們的學術地位是由發表文章的數量與影響力決定的,名字的模糊性將會對他們帶來嚴重的影響。那么,能不能找到一個合適的辦法使得每一名科學家在其發表的文章、參與的項目以及經費申請書中都有區別于他人的標記呢?
無需等待,學界已經開始想辦法建立一套標準的系統進行區分。在zui近公布的一封公開信中,一些世界上zui大的科學出版社稱將要求每一名投稿的研究員注冊一個ORCID(這是一個非盈利的組織,主要作用是將研究者通過16位的數字密碼加以區分)。
不過很難講OCRID能否取得這一競賽的zui終勝利。2009年剛啟動時,已經有好幾個競爭性的ID系統已經開始運行。湯姆森-路透社提供了一套叫做Researcher ID的系統,另外,Elsevier相應的建立了Scopus 作者鑒定系統。盡管這些系統與背后的數據庫無縫連接,但這些系統畢竟是私人所有的。通過與學術界的多方討論,一個叫做Crossref的學術組織將會在文章中提供數字鑒別系統。
然而萬事開頭難,畢竟很多研究者們并沒有名字帶來的困擾,因此他們注冊的積極性并不高。不管怎樣,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趨勢漸漸地好轉起來。如今OCRID的注冊用戶已經高達200萬,注冊的速度已經可以與科學新發現的速度相媲美了。“中國是我們的第二大市場”,Haak說道。
在加州理工學院神經學系工作的博士后Weizhe Hong對此則并不感到驚訝:“我還在讀博士時就已經注冊了這一賬戶。如果人們僅僅通過我的名字去搜索我的文章的話,將會得到10000個結果,這確實不是什么好事”。
Hong還指出,亞洲人的姓名面臨兩度重復的尷尬境地。有超過1000萬人使用“Nguyen”這一名字,另外有1億人使用“Wang”這個姓。而且如果將亞洲文字轉變為字母表組成的音譯字時,又會有很多同音不同字的名字混在一起。
ORCID將這一嚴峻的問題告訴了研究者們,但ORCID并不會做完所有的工作。首先,盡管科學家的ID碼將會標記其所有的文章,但此前需要他們對自己的文章進行準確收錄,對此校方可能會從中幫助。
另一個問題來自于已故的科學家。對于在世的科學家,這些問題都能解決,但已故的科學家是不能親自注冊ORCID的。有人認為維基百科這樣的系統能夠對已故的科學家進行編號。但是Haak對此也沒有太大信心。
此前沒有聽說過ORCID的科學家們在聽到還有這么個東西時都喜出望外,而且他們對注冊私人賬號表現出了較高的興趣。
目前在學術領域以外也存在重名的情況,對此ORCID也無能為力。但這起碼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智慧城市網 設計制作,未經允許翻錄必究 .? ? ?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請輸入你感興趣的產品
請簡單描述您的需求
請選擇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