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城市網 政策法規】為加快推進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武漢市人民政府辦公廳近日發布《武漢市加快推進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5—2027年)》,目標到2027年,武漢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網絡零售額突破5000億元,數據流通交易規模達50億元,打造全國數字經濟一線城市。
全文如下
武漢市加快推進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5—2027年)
為加快推進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結合我市實際,制訂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武漢重要講話精神,搶抓數字時代新機遇,夯實數據基礎資源、基礎制度和數字基礎設施,推進數字科技和產業創新融合、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加快人工智能和平臺經濟創新發展,建強數字產業生態,為加快推動“三個優勢轉化”、重塑新時代武漢之“重”提供有力支撐。到2027年,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規上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80%、95%,網絡零售額突破5000億元,數據流通交易規模達50億元,打造全國數字經濟一線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標桿城市、數據要素樞紐城市和超大城市數字治理武漢樣板。
二、主要任務
(一)實施數據要素價值激活工程
1.構建數據基礎制度體系。圍繞數據采存算管用全生命周期,制定數據登記確權、授權運營、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制度。推動數據領域標準建設。探索建立數據領域糾紛調解工作機制。到2027年,實現數據要素市場化全流程制度規范全覆蓋。
2.建立一體化數字資源管理體系。依托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全市一體化數字資源體系,實現數據資源全量歸集、實時探查、集中治理、直達基層。建立公共數據編目、歸集、治理、供數、運營統一管理機制。鼓勵企業提高數據治理能力,規范開展數據治理能力評估。到2027年,實現全市數據資源“一本賬”。
3.促進數據高價值流通。建設數據流通利用建設試點示范城市。探索以“整體授權+個別開發”模式開展公共數據授權運營。在
光電子信息、智能網聯汽車等領域,鼓勵企業牽頭建設可信數據空間。開展企業數據資產“入表+融資”試點。到2027年,數據資產入表企業數100家以上。
4.培育壯
大數據產業。制定數據產業發展促進政策,分類培育一批數據資源、技術、應用、服務、安全、基礎設施企業,建設數據產業集聚區。實施“數據要素×”行動,打造一批典型場景。推動數據產業與自動駕駛、具身智能、低空經濟等數據密集型產業融合發展。到2027年,培育規模以上數據企業1000家。
(二)實施數字基礎設施提升工程
5.打造高速泛在的網絡基礎設施。推動萬兆光網試點接入,推進增強型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5G-A)商用部署,建設第六代移動通信網絡(6G)試驗網。構建城市超高速全光運力網絡,推動武漢—宜昌高速直連鏈路建設,力爭網絡時延降至2毫秒。加快建設國家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到2027年,每萬人擁有5G基站數42個。
6.打造集約高效的算力基礎設施。完善“通算+智算+超算”多元算力供給體系,建設千卡集群,謀劃萬卡集群。發揮存儲基地優勢,推動先進存儲技術應用,推動數據中心平均利用率達70%。推動“東數西算中用”,加大“算力券”支持力度。強化算力公共服務平臺跨域異構算力資源接入,建設全國重要算力調度中心,加快融入全國一體化算力網。到2027年,高性能算力規模達每秒7.2×10¹?浮點運算次數(7.2EFLOPS)。
7.打造可信流通的數據基礎設施。推動隱私保護計算國家試點任務,建設“漢數通”數據流通利用基礎設施,接入市場主體1000家,上架數據產品2000個。建設公共數據安全監管平臺,提高數據安全預警監測和應急處置能力。
8.打造智能互聯的新型城市基礎設施。深化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建設開源專區,打造城市數字孿生操作系統。推動能源、環保、市政、交通、水務、物流等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推動低空經濟基礎設施、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建設。
(三)實施數字科技與產業創新融合工程
9.提升數字技術創新策源能力。支持數字經濟領域湖北實驗室承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支持數字經濟領域基礎性、前沿性、原創性技術創新,每年安排不低于50%科技研發資金用于發展數字經濟。建設10個數字經濟領域產業創新聯合實驗室,推動牽頭企業實現產值復合增長率超15%。支持企業、高校成立數據領域創新中心。建設湖北科創供應鏈武漢節點,提供一站式科技數字化服務。
10.培育壯大數字產業集群。聚焦“光芯屏端網”、軟件和網絡安全、量子科技、超級計算和人工智能、數字創意、智能建造等數字產業鏈,推動“鏈長+鏈主+鏈創”協同發力,打造萬億產業集群,做強軟件、人工智能、數字內容等千億產業集群,爭創國家級產業集群。加快國家存儲器基地建設。建立數字經濟重點產業招商目錄,引進一批重大項目。
11.前瞻布局未來數字產業。聚焦人形機器人、元宇宙、未來網絡、量子科技、腦機接口等新賽道,加強關鍵技術攻關,創新布局未來技術早期驗證場景,推動人形機器人等產業發展。爭創國家未來產業先導區。到2027年,未來產業營業收入規模突破千億元。
(四)實施人工智能價值引領工程
12.促進數據語料供給。面向大模型訓練,建設一批通用和專用數據資源庫。支持企業牽頭建設數據聯盟、語料聯盟,促進行業數據語料資源共享交流。發展數據標注產業,爭創國家級數據標注基地。到2027年,打造高質量數據集200個。
13.促進智能體創新應用。圍繞基礎通用型及工業、醫療、教育、法律、文創等垂直領域,加快智能體創新與場景落地,打造武漢智能體產品矩陣。推動一批輕量化智能體產品規模化應用。到2027年,打造智能體應用60個。
14.促進人工智能深化賦能。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建好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推動行業企業聯合人工智能企業打造垂直領域大模型,培育一批垂直領域解決方案服務商。推動人工智能在機器人、汽車等端側硬件產品創新應用。到2027年,人工智能產業規模達1200億元。
(五)實施實數融合發展工程
15.數字賦能新型工業化發展。推進國家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改造實現全覆蓋。強化“未來工廠”標準建設,打造數字化產線600條、智能示范車間180個、標桿智能工廠60個。建設國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推進8個行業1000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
16.數字賦能現代服務業發展。發展數字貿易,加強數字化產品出口能力,力爭服務外包執行額年均增長10%,加速商貿領域數字化轉型。發展智慧港口、智慧物流,推進國家物流數據開放互聯試點,打造長江中游航運中心。發展數字設計,推進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應用,重要新建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BIM建模率達到80%。
17.數字賦能鄉村振興。推動數字技術在農業領域應用,建設數字蔬菜基地、漁場、畜禽養殖場40個,每年推廣北斗農機600臺套,農機數字化年作業面積超280萬畝次。打造“江城百臻”供應鏈,到2027年,實現品牌價值300億元并入選品牌影響力排名50強。
(六)實施平臺經濟促進工程
18.發展重點特色平臺。發展供應鏈平臺,以“行業主管部門+屬地政府”服務模式支持供應鏈平臺高效運行。發展直播電商平臺,年均新增(升級)2個直播電商集聚區。發展數字內容平臺,做大網絡視聽、網絡游戲、數字出版產業。發展工業互聯網平臺,到2027年,武漢頂級節點標識注冊量超400億。
19.促進平臺企業規范健康發展。堅持依法規范和包容審慎相結合,推進全市網絡交易監管,開展常態化監測。建立健全線上線下一體化監管機制,實現線上線下業務同部署、同安排、同檢查、同落實。
(七)實施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工程
20.推動城市智能化精細化治理。發揮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作用,打造城市治理智能體,推進“一網統管”“高效辦成一件事”。建設城市大模型,打造30個應用場景。深化城市運行管理平臺建設,橫向打通各部門、縱向貫通各層級。
21.推動城市智慧化便利化服務。建設教育大數據體系。啟動實施一批以武漢優質文旅資源為主體的文旅元宇宙創新示范應用場景項目。推進智慧醫療,建設數智化病理服務體系。推進智慧醫保,基本醫保碼激活率達到85%。推進社保卡“一卡通”跨部門跨地域應用,建成社保卡業務“15分鐘便民服務圈”。
22.推動城市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建設智能電網,實現分散式電力負荷智能調節。建立碳普惠登記平臺和企業在線碳核算平臺,促進企業綠色生產數字化轉型。建設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加強自動監測數據綜合運用。推動智能化施工,實現智慧工地100%覆蓋。
(八)實施數字產業生態優化工程
23.強化多元化人才和金融支持。實施“武漢英才”計劃,加大數字經濟領域優秀人才支持力度。開展產教融合,建設武漢數字人才實訓基地。推動“漢融通”平臺建設,助力企業融資。做大數字經濟領域產業基金,到2027年,基金總規模超1000億元。
24.構建“三廊一帶”區域發展格局。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重點發展光電子信息、人工智能、北斗等產業,車谷產業創新大走廊重點發展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等產業,武漢濱江數創大走廊重點發展數智科學、數智產業、數智安全、數智治理等,推動“三廊”融通發展。因地制宜布局建設各具特色的環大學創新發展帶。開展“一區一園”建設,每年培育提升10家數字經濟產業園區。
25.推動應用場景開放創新。建立應用場景共建、發布、對接、評估工作機制。聚焦產業升級、科技創新、城市智治、社會民生等領域,開展場景項目路演、產融對接、揭榜掛帥等活動,建設一批融合度高、帶動作用大的“超級”場景項目。
三、工作要求
發揮市推進新型工業化領導小組統籌協調作用,健全由市數據局牽頭、各區和各部門參與的工作協同聯動機制,制定年度任務清單,壓茬推進、滾動實施。各行業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業領域數字產業發展、數字化轉型相關工作,統籌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儲備實施一批優質數字經濟項目。加強數字經濟重點項目建設、經費投入、資源供給、環境優化等方面的政策保障力度。深化數字經濟仲裁協同服務和保障機制,推行行業領先的數字經濟仲裁規則,打造一流數字經濟仲裁法治營商環境。定期開展數字經濟運行監測、跟蹤評估、服務督導。加強宣傳引導,營造數字經濟發展良好氛圍。